人源化胰岛素基因修饰猪可为糖尿病治疗提供人胰岛素,也可为临床异种胰岛移植治疗提供更理想的供体来源。
(二)加大抗菌药物相关研发力度。1.鼓励开展细菌耐药分子流行病学和耐药机制研究。
开展抗菌药物可能的生态环境影响相关科研工作,研究抗菌药物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,推动抗菌药物废弃物减量化。改善医疗机构基础环境,加强医院感染管理。2.加强相关专业医务人员培养。(四)加强抗菌药物应用和耐药控制体系建设。从规划及规划环评角度严格抗菌制药企业选址,同时新、改、扩建抗菌制药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。
依据政策对用于耐药菌感染相关创新药物、仪器设备以及疫苗加快审评审批。及时掌握我国不同地区、人群、医疗机构、动物等细菌耐药发展趋势、传播与差别,加大基础研究力度,阐释细菌致病和耐药机制,为制订耐药控制策略与研究开发新药物新技术提供科学数据。另外,经过近五年建设,位于深圳大鹏新区的我国首座国家基因库目前已启动试运行。
华大基因的杨焕明、汪建主要研发方向为C12N15/10、C12N15/11,王俊的研发方向为C12M1/00、C12N15/11,张耕耘则重点研发了C12N15/11、C12N15/113两项技术。相对于各国在中国进行的专利布局,中国大陆、香港及中国台湾的相关机构/个人对基因测序技术的国际保护及重视度还不够。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行业巨大的发展空间,使得基因测序产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期。目前,各省市的国家基因测序(检测)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先后开始建设或启动。
鉴于基因测序关键技术、设备被国外企业垄断,我国科研机构和企业应加强合作、抱团发展,多角度改进现有基因测序技术、测序平台,突破核心关键技术,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。益善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徐嘉森仅关注了C12Q1/68技术,未涉及其他九项技术。
具体为:益善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徐嘉森名列第一位。基因测序(检测)技术是指通过血液、体液、细胞等对DNA进行分析、检测的技术。前十名申请人均高度关注了C12Q1/68,华大基因和益善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高度重视此技术,分别申请了199件和172件专利。中国大陆、香港及中国台湾地区共申请PCT专利85件(图11,图中数据为申请人拆分专利数量,总和大于85件),相对于中国庞大的基因测序专利数量以及外国共申请的357件PCT专利(图12),中国大陆、香港及中国台湾在国际布局上略显不足。
世界各国非常重视中国,共25个国家/地区纷纷进行了448件基因测序专利布局,其中以美国最为强劲,共在中国申请了249件基因测序专利。北京中科紫鑫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任鲁风、王绪敏、殷金龙、张睿、王者馥共同开发C12Q1/68、C12M1/00、C12M1/38、C12M1/34、C12N15/10、C12M1/36、C08F112/08等七项技术,未对C12N15/113、C12N15/12、C12N15/11三项技术进行研发。作者:刘振宇 作者单位:青岛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来源:高科技与产业化 公众号:hitechcas。第二代测序技术共同的特点是以舍弃读长为代价实现了高通量。
冶金)的C01、C05、C07、C08、C09、C12、C25、C40等4842件专利。按照IPC部分类,中国基因测序专利IPC大类技术(相关IPC大类释义见表3)主要涉及C部(化学。
华大基因以827件基因测序专利遥遥领先,益善生物技术有限公司、浙江大学分别以206件、189件基因测序专利位列第二、第三位,超过60件基因测序专利的申请人还有上海交通大学(152件)、北京中科紫鑫科技有限责任公司(96件)、东南大学(81件)、江汉大学(66件)。为了解掌握我国基因测序技术、产业现状,本文从中国基因测序专利入手,研究分析基因测序技术产业发展趋势、重要研发机构、主要创新人才、重点发展区域等相关信息,以期为我国基因测序(检测)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参考。
国家高度重视基因产业。华大基因研发方向涉及前十项IPC小组技术,且每项技术专利数量均领先于其他申请人。除中山大学、益善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、解码(上海)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外,其他申请人均关注了C12N15/10。华大基因是我国基因测序专利领军企业,益善生物技术有限公司、浙江大学具有一定的研发实力,北京中科紫鑫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发展迅猛。中国基因测序专利前十名申请人申请趋势见图4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是我国抗肿瘤市场增长最快的一类产品,5年的复合增长率为14.70%,市场增长最快的产品为埃克替尼,三年的平均增长率高达88.52%。
[1]数据仅限于本人的统计,以下皆同,数据不含中药和细胞因子,免疫抑制剂仅限于有抗肿瘤适应症的产品 从数据上看,传统化疗药仍占有我国抗肿瘤市场的半壁江山,其中抗代谢类16%,干扰蛋白合成和功能类18%,烷化剂和铂类化疗药10%,干扰DNA转录类为3%。紫杉醇脂质体的上市,解决了紫杉醇注射溶剂带来的不良反应,销售额高速增长,2015年的销售额超过10亿人民币。
其三,本土企业已经开始对外企的市场占有率发起挑战,截止目前,我国药企申报的300多个自主创新药中近40%是抗肿瘤药。2013年以前抗代谢药物的市场增长率超过20%,但近年来随着新一代靶向抗肿瘤药的不断上市,这一类产品的市场增长率不断下降,2015年样本医院的销售总额为25亿人民币。
调节激素类抗肿瘤药产品众多,大体可分为抗雄激素类、抗雌激素类、芳香化酶抑制剂、GnRH类似物和GH类似物。新兴抗肿瘤药,如单克隆抗体和酪氨酸酶抑制剂,市场占有率不足四分之一,原因可能是新药审批的滞后性,根据IMS的数据,2010~2014年间,全球有49个靶向抗肿瘤药上市,但中国只有6个[i]。
在所有抗肿瘤药中,抗代谢类药物以16%的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二。这一类产品市场增速是最快的,五年的复合增长率高达17.01%,2015年样本医院的销售总额达30亿人民币。大数据告诉您:抗肿瘤药的机会在哪里 2016-08-29 06:00 · angus 根据IMS数据,2015年全球的抗肿瘤药市场达1070亿美元,其中治疗用药837亿美元,辅助用药229亿美元,中国的抗肿瘤药市场为整个医药市场9.4%[i],即690亿人民币。[2]喜树碱及其衍生物在药理学上属拓扑异构酶抑制剂,因与这一类产品同为生物碱,为便于分析,特将其加入此类。
单克隆抗体药物因为开发难度大,生产成本高,疗效明确,是抗肿瘤界的高大上。抗代谢药物市场已经趋于平衡,其中市场占有率最高产品依次是培美曲塞、卡培他滨和吉西他滨,样本医院销售额分别为10.1亿元、6.6亿元和4.9亿元。
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是我国医院用药的第二大门类,占2015年样本医院采购金额的15.9%[ii],其中肿瘤治疗用药为160亿人民币[1]。单克隆抗体也是我国抗肿瘤药的增长极,五年的复合增长率达11.99%,其中罗氏是最大的赢家,其样本医院市场占有率高达84%,尼妥珠单抗是唯一获批的国产抗肿瘤单抗,2015年销售额在4.5亿左右。
烷化剂和铂类化疗药占有样本医院抗肿瘤市场的10%份额,尽管近年来这一类产品增长率出现明显地下滑,但五年的复合增长率仍为8.82%,也是总体市场增长较快的一类。总之,我国抗肿瘤药的机会多多,其一,我国有庞大的患者人群,根据Wanqing Chen等人的中国癌症统计数据,2015年我国癌症新发病例及死亡人数分别为429.2万例和281.4万人[iii],癌症已经是影响中国人生命安全的最主要疾病之一,不但如此,根据WHO全球癌症报告[iv] 的预测数据,2025年全球癌症病例将达1900万人,2035年为2400万人,其中中国将占全球总量的 21.9%,也就是说20年后中国的癌症患者将达530万人。
尽管副作用较大,但这些产品很多都是一线化疗用药,未来的五年里,这类产品将会缓慢增长。其四,在未来的几年甚至几十年内,我国抗肿瘤药市场增长点将会集中在靶向治疗上,精准医疗是抗肿瘤领域近年来最热门的话题,根据IMS数据[i],全球研发管线中处于晚期临床阶段的靶向抗肿瘤药就有600多个,并且其预测2020年,靶向治疗药物将占抗肿瘤市场的90%[i]。抗雄激素类药物销量较好的是比卡鲁胺,2015年的样本医院销售额为2.7亿元,抗雌激素药物为来曲唑和阿那曲唑,样本医院销售额分别为3.5亿元和2.1亿元。我国批准的单抗本不多,抗癌单抗更是屈指可数,2015年上市的五个产品在样本医院的销售总额达21亿元,放大后的市场可超过50亿元。
由于抗代谢药物属于杀敌一千,自损八百的化疗药,处于研发管线的产品已不多,将不会是未来抗肿瘤药市场的主要增长点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是目前研究最为热门分子靶向制剂,我国目前有十个产品上市,样本医院销售总额为15亿人民币,占有率最高的依次是伊马替尼、吉非替尼和埃克替尼,分别为5.4亿人民币、3.1亿人民币和2.1亿人民币,然而吉非替尼和埃克替尼官方的数据分别为9.6亿人民币和9.1亿人民币,与样本医院数据分别相差3.2倍和4.1倍,依此估计,整个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终端市场可达50亿人民币。
多西他赛也存在注射溶剂的过敏问题,具有很大的制剂改良空间,而且这一类产品的靶向制剂开发也是热门,国外已有紫杉醇纳米粒、伊立替康脂质体上市,长春新碱脂质体也在临床研究之中,所以这一类产品的市场在一定时期内还具有发展的空间。其中GnRH类似物和GH类似物占据半壁江山,达18亿人民币,GnRH类似物和GH类似物均为较老的产品,但近年来兴起的PLGA微球载药系统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。
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是我国医院用药的第二大门类,占2015年样本医院采购金额的15.9%[ii],其中肿瘤治疗用药为160亿人民币。这一类产品中奥沙利铂是最畅销的产品,2015年样本医院销售为7.8亿元。